您好,欢迎来到北镇人社服务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地动态 > 让中国创新的动力更澎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综述

站内搜索

  • 手机扫二维码资讯频道

    北镇人社服务网资讯频道

    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知最新消息哦!

    本地动态

    让中国创新的动力更澎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综述

    作者:更新日期:2022-07-21 10:33:14来源: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8【我要打印】
    文章概况: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驱动创新。

      职称制度作为科学评价、用好用活人才的指挥棒,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杠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职称制度改革纳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总体布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体系打通“天花板”,完善标准破除“四唯论”,创新机制强化分类,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人才松绑减负……职称制度不断走向科学,改革红利逐步显现,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大动力。

    把脉定向,改革路径更明晰

      2015年5月26日,初夏的杭州,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正在浙江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

      考察临近结束时,他对簇拥在身边的年轻科研人员们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事业发展,强调指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四唯”现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评价人才要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职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全面提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列入工作要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改革职称制度提出明确要求;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点,明晰了路径。

      新思想引领新航程、新思路催生新活力。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部署职称制度改革。改革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问题导向、分类推进,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将新兴职业纳入职称评价范围,在未设置正高的系列统一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陆续出台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评价导向,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力克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丰富职称评价方式,特殊人才特殊方式评价;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深化“放管服”,下放评审权,激发人才活力。

      改革配套政策稳步推进。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民营企业职称工作通知等相继出台,职称制度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一个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蔚然成势。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研发人员总量预计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1位;科技产出量质齐升,高被引论文数提升17.5个百分点,排名世界第2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中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有破有立,评价标准更科学

      “弟子三千,不如论文一篇。”曾经,人们用这句话形容高校教师评职称的境况。只专注于教学的教师,如果没有论文专著,在职称评定上就毫无优势。

      如今,这一现象逐步得到扭转。没有足够“达标”论文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裴金萍老师,凭借39年来全身心扑在教学一线的赫赫战绩,晋升为教授。“新的政策导向,给我们教学为主型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裴金萍欣喜地说。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也是人才最为关注的问题。“论文写得不错,手术做不好”“明明工作跟外语不沾边,过不了外语考试就评不上职称。”在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是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人才的呼声,就是改革的方向。针对职称评审外语、论文、计算机“一刀切”问题,职称改革着力破除“四唯”倾向,不唯学历看能力,不数年头论业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取消外语、计算机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弱化论文权重,不把论文、奖项作为职称评审的门槛性条件,量才的尺子更科学。

      改革既要破更要立,职称评审鲜明树立重品德、能力和业绩的导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推行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制”。建立诚信档案库和失信“黑名单”,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严厉打击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使学术失信、学术不端寸步难行,重塑专业技术人才的人格力量。

      人才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改革对学术型、技术型、管理型、应用型不同类型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打破了RV减速器的国际垄断,相关成果成功实现了技术转让。研发过程中,张跃明把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技术的研究上,而不是发表学术论文。得益于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北京工业大学将成果转化业绩作为教授职称评聘重要依据,破格为张跃明晋升教授职称。

      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梁骞,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分子诊断基因检测仪,在国际领先,授权发明专利12项,被认定为正高级工程师。

      “用专利成果、教案、病例等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推行代表作制度”“质量重于数量”,职称评定标尺更加贴身、合用。凭实绩论英雄,改变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让专技人才放下“包袱”,“板凳要坐十年冷”成为更多人的无悔选择。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成为广大人才的心声。

    打破“天花板”,职业空间更宽广

      “从未想到自己这辈子还有机会评上正高级职称。”作为公司的老会计,蒋雪梅早早就评上了副高职称。可按照过去的规定,就算她再如何“精打细算”,也只能止步于副高。

      2019年,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要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层级,增设会计人员正高级职称。有了打破“天花板”的机会,蒋雪梅再次踌躇满志,“生活有了新目标,工作就更有动力。”

      不仅是会计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层级设置,将正高级职称普惠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个首次设置到正高级职称的系列新增正高级职称6.6万人,有效增加了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

      对科普“网红”嵇晓华而言,惊喜则来自职称覆盖面的拓展。

      作为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的创始人,嵇晓华深耕科普十几年,让“高冷”的科普知识妙趣横生,广受热捧。但因为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尽管早已在线上火出了圈,却始终申报无门。

      回应人才期盼,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评审专业,给广大新兴领域人才打开了职称的大门。

      聚焦新兴领域,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相应职称系列中新增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各地也分别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拓展评价领域。数字编辑、技术经纪、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冰雪艺术、藏医药、文房制作等一批新兴职业迈入职称评价通道。

      2019年底,嵇晓华再次收获事业上的惊喜——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嵇晓华评上正高级职称,和图书资料领域其他专家学者一样,成了一名研究馆员。

      改革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厚度,赋予奋斗的意义与价值,“评上高级职称,仿佛找回了刚入行时的激情”“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组织认可”;改革有效解决了部分领域人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让众多专业技术人才重新迸发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引导鼓励人才扎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更好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2019年,我国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了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线”工作,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分数线,并限定在当地有效。截至2021年,共有5.8万人通过“双定向”获得高级职称,极大地调动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贫困地区高层次人才总量稳步提升,不断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

      改革为基层人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甘肃天水市,一位50多岁的乡村教师在高级职称评审答辩结束后,向评审专家致以90°鞠躬,感动了每一个人。在湖南湘西,农村教师杨豫湘放弃了到城里找工作的打算,“在村里教书评职称还有优惠,就不用搬家了。”杨豫湘言语间幸福感满满。

    深化“放管服”,人才干劲更充足

      “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上”……长期以来,不完善的职称评价机制困扰着用人单位和人才的积极性。

      为改变“政府评、组织评、领导评”的人才评价机制,职称制度改革明确深化“放管服”,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让用人的评人、评人的用人。高校、医院、科研单位、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人才智力密集、具备专业条件的单位,都可以申请实行职称自主评审。

      “我们的技术人员再也不会申报无门了!”获批职称自主评审权,北科生物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刘沐芸欣喜不已。

      作为一家拥有400名技术研发队伍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因为社会上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职称序列,企业生物医疗科研成果虽然不断涌现,技术人员评职称却阻碍重重。“自主评审,让我们找到了人才的‘户口本’,为企业留住核心技术人才提供了平台。”2018年以来,企业人才申报热情连年递增,人才认同感更强,干劲也更足了。

      放权不等于撒手,松绑不等于松懈。2019年7月,职称工作的第一部规章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印发,从源头上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建立职称回避制度,实行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保证职称评审质量。

      各地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健全职称评审公开、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确保职称评审纪律,提高职称评审公信力。

      “越是推行单位自主评审,单位的责任意识越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就连举报都比过去少多了。”一些地方反映,下放职称评审权,使用人单位从过去的部分自主、单向争取、责任压力较弱,转变为全过程自主、责任全担、压力全受,倒逼用人单位用好权,人才的能力和实绩更受关注,评聘结果更加服众。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下放权力的同时,职称评审社会化、市场化持续推进。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

      改革潮头深圳,体制外人才评价渠道已经打通——2013年深圳社会化职称评审改革启动,到2018年,76个评委会、118项社会化职称的评审,均由行业协会承接。

      “提交材料是项目业绩表、公司业务创新等内容,现场答辩问的也是专业问题。”孙玉东在深圳装饰行业协会组织的职称评审中获得了副高职称,“我们这些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人更有信心了。”

      “话语权”交给市场后,职称含金量不降反升,吸引力不断增强。“要求更高了,也更符合一线实际了。”2012年到2020年,深圳职称申报人数由3700人增长至1.5万人,体制外人才的职称申报比例由55%提高至65%。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2017年7月,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方案出台,建设统一规范的职称评审信息系统。职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探索电子职称证书、实现职称数据网上公开查询……“互联网+职称”建设在全国各地推开。浙江、内蒙古、海南、江西打造“阳光职称”;青海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实现“一网通办”;新疆专门为对口援疆省市、港澳台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开辟渠道。“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人才获得感大大增强。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职称制度的“坚冰”不断融化,“不拘一格评人才”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天下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的愿景正逐渐演变为实景。

    本文关键词:

    北镇人社服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镇人社服务网 http://www.bzsjyj.com

    编辑:bzjyjsck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