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知最新消息哦!
作者:admin更新日期:2015-12-18 13:26:56来源:互联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以下简称绿皮书)指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冲击,甚至可能会出现比较严峻的失业风险。相对于同龄的城市青年,青年农民工的适应能力明显更弱,有可能在结构转型中加入长期失业大军。
产业升级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
实际上,从目前来看,随着调结构、稳增长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地以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的整体就业形势呈现良好局面。《工人日报》记者今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多地采访了解到,在企业纷纷“抢工”的背景下,一些农民工说:“找个工作并不难。”
在一些专家看来,农民工当下就业形势良好,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短缺。绿皮书指出,2004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大的转变,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劳动供给从无限供给转向了有限供给。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则显示,我国农民工的增速从2010年起已连续4年出现下滑。对比2010年1245万的增长量,2014年我国农民工仅增加501万人。
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全局性发展,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逐步增强。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3年农民工实际工资水平年均上涨接近12%。
不过,尽管农民工工资上涨较快,社会上“用工荒”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绿皮书认为,农民工在产业升级中遭受的潜在风险被当前良好的就业形势所掩盖。
低技能劳动力不可避免被淘汰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商业服务和生产运输是农民工主要的职业类型。大多数农民工从事低端或普通的工作,大约60%为商业服务人员,约30%属于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不到5%。
“随着产业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12月6日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制造业领域,对劳动力的素质、技能的要求提高。“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的劳动者需求会逐渐增加,对低技能的劳动者需求逐渐减少,是客观趋势。”
而较高的职业技能正是青年农民工的短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6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占60%,但是,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其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
“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却远远不足。”陆铭认为,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段路要走,农民工未见得会在城市落地生根,未来的职业前景不稳定,没有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企业也没有动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除了自身技能水平低以外,钢领工人则可能给农民工当头一棒。所谓钢领工人,是指代替工人劳动的机器人。在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用机器换人。记者近日在义乌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智能博览会上看到,不少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展位背景板上都打出“机器换人”的口号。杭州、嘉兴、东莞等地也出台了“机器换人”的行动计划。
“我们从国外引进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全自动连续化被服绗缝生产流水线,实现了床品的自动化生产,在节约80%劳动力的基础上,生产效率提高5倍,45秒可生产一条被子。”江苏一家家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采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一方面是因为招工难,另一方面则是转型升级的需要。
东莞一家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来他的车间需要300位工人,如果采用机器人,车间的人数就可以降低到150人,仅一年节约资金就能达到900余万元。
日前发布的《中国智能机器人白皮书》指出,钢领工人大规模出现后,将会有一部分工人和技术人员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让给机器人,他们则面临下岗和再就业,甚至是失业。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将逐渐转变成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形态,依靠土地、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大规模投资的增长模式将失去动力,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等的粗放型产业将加快淘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将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在这一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劳动力将因不适应而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记者,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已经拖累了建筑建材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我曾跟不少建筑工人聊过,从今年年初,建筑工地上的活就越来越少,工资也在下降,跟2014年相差约30%左右。”
劳动力并没有绝对数量上短缺
“尽管农民工存在失业风险,但是问题没有那么悲观。”陆铭认为,推高农民工工资上涨的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自由流动受阻造成的。户籍、社会公共服务等问题,将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城市之外。“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劳动力短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对数量短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也表示,应该通过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赢得时间。
在一些专家看来,在就业政策制定上,政府应该着重考虑如何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现有的劳动力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建议,从供给端看,既要培养更多的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也需要为已离开学校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提供渠道。从需求端看,应关注到就业创造的模式变化。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将是就业创造的主体。应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降低他们在社保缴费、员工招聘和培训等方面的成本,能更好地发挥这些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就业质量和市场需求弹性。
宋清辉则表示,应该打通农民工返乡的路。“一方面,可从双创方面切入,例如为农民工营造‘一站式’创业准入环境。另一方面,可从‘互联网+’方面切入,通过发力农村信息、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网上创业。”
提早应对失业隐忧
最近几年伴随着“用工荒”新闻出现的多半是“农民工就业难”。为何这看似矛盾的主题,总是结伴出现?
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农民工“就业难”,多半集中在建筑、传统制造业、煤矿等行业;且农民工多数文化不高,缺乏技能,其从事的也多是技术性不强,靠劳动力吃饭的工种。这在我国产业化升级,新型工业化推进的大背景下,显得并不意外。企业对职工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要求势必会越来越高。而知识水平不高,职业技能缺乏的农民工群体不可避免面临“就业难题”。
尽管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却不容小觑。目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有七八成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民的收入也多半是非农收入。还对巩固脱贫有压力。一些已经越过贫困线的农户多数是因为家里有人在外打工挣钱,如果这些人“失业”返乡,家庭可能重新陷入贫困。
当前,对于农民工可能面临的大量失业问题,我国早已密切关注,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和失业人员特点,组织培训,帮助农民工群体技能升级。这是应对农民工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事实上,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农民工“失业”以及可能带来的隐忧,提早积极应对,把它当作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产业项目,吸引并帮助农民工,给他们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提供平台,帮助他们实现稳定、持久的就业和增收。同时,大多数农民工也应当增强自身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自身劳动技能,力争在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镇人社服务网 http://www.bzsjyj.com